新闻动态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嵊州市实施十大行动争创省创新型试点城市
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实施十大创新行动,积极开展省创新试点城市创建活动,力争建成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完善,创新资源有效集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效益大幅提升的创新型城市。
一是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行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设立3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电器厨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发展工业设计,组建工业设计协会,抓好省级工业创意设计基地和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全面推进“机器换人”和信息化、智能化应用,促进制造方式转变。
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行动。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和春苗培育计划,加大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符合产业导向的科技初创型企业创新扶持力度。围绕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领域,遴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具备领导全市行业发展潜质的企业,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具有核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型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制定龙头骨干企业评价体系,培育1家“五型”(总部型、上市型、品牌型、行标或国标型、高新技术型)企业。落实国家鼓励企业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2012-2015年安排创新城市创建专项资金1亿元,主要用于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培养,此后在绩效评估基础上逐步增加。在创新城市专项资金中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对科技初创型企业的扶持。培育企业科技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技术市场建设行动。加强网上技术市场建设,组团参加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活动,举办网上技术拍卖会,推动企业、高校院所和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向网上技术市场集聚,促进国内外科技成果到嵊州交易转化。完善科技市场服务体系。落实技术转让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发展各类技术转移机构,力争每年培育与推荐1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入省股权交易平台挂牌融资。加强科技中介组织建设,培育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科技中介组织建设,开展科技风险投资咨询、科技成果评估、科技信用等方面服务。
四是科技惠民促进行动。开展民生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在水资源保护、食品安全生产等方面实施国家支撑计划、省重大专项等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项目,开展养殖排泄物生态治理技术示范,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进程。结合“全国科普日”,举办网上科普节,组织“科普进社区、进基层、进农村”三进系列活动。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优化农业科技服务,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科研创新、为农服务。
五是创新平台整合行动。整合提升省级经济开发区,优化建成区,重点推进浦口新材料、新能源专项技术产业园区和三塘等新拓区块建设,努力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强区、新兴产业基地、现代科技新城。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根据产业发展新需求,盘活内部资源,引进外部资源,建设一批主要面向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活动的公共专业(行业)平台。大力发展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重点推进省级高新园区、科创中心三期工程等综合性孵化器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以产权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以产业为联系,形成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协同创新之路。
六是知识产权提升行动。开展规上工业企业“专利清零”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每年培育市级以上知识产权(专利)试点示范企业10家,全市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力争发明专利授权量2013年、2015年、2017年分别达到83件、108件、146件。加快专利成果转化,综合运用政府采购、市场培育、需求创造、风险补助等多种措施,推进本市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应用。
七是创新人才培养行动。创新人才引进理念,实施人才引进“零门槛”制度,完善人才柔性引进办法,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通过提供创业场所、设立创业基金、增设创业基地等多种途径,搭建创业平台,引导和鼓励嵊籍硕博士回乡创业,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举办海内外博士嵊州行活动,大力推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到2013年、2015年、2017年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分别达到2家、3家、6家。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专业技工的培养力度。完善企业吸引人才的激励政策,着力解决人才反映比较集中的突出问题,努力做到人才住房、社保和子女教育问题优先解决。
八是科技招商推进行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实施国家和省“千人计划”,加快实施“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和绍兴市“330海外英才计划”,拓展人才创业项目引进渠道,吸引更多创新创业团队落户嵊州,加速国际科技资源、先进技术成果向我市集聚。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引进团队式人才、核心技术、联合开发产业化项目为关键,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组建各种形式的创新载体,力争每年新引进共建创新载体2家,新实施创新或成果转化项目10项。加快推进中国厨具研发中心、中国微电机研发中心、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嵊州硅藻土研发中心建设。举办中国(嵊州)电机展览会暨高新技术交易会。
九是科技服务深化行动。通过双向选择,柔性选派市内外高校、院所100名以上科研人员到企业担任科技指导员,开展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发挥企业科技指导员“五大员”作用,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企业的对接,切实提高企业科技指导员服务实效。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带动社会科技投入加快增长。进一步强化创新绩效导向,完善创新投入。财政经费监督管理,深入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强化财政资金的整合、统筹和优化配置,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扎实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探索建立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服务中心,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
十是创新环境优化行动。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市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目标考核,制定出台乡镇(街道)、开发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意见。狠抓政策落实。结合实际,抓紧制定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的全面落实。培育创新文化。加强对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典型的宣传,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全民的创新热情。
一是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行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设立3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电器厨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发展工业设计,组建工业设计协会,抓好省级工业创意设计基地和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全面推进“机器换人”和信息化、智能化应用,促进制造方式转变。
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行动。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和春苗培育计划,加大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符合产业导向的科技初创型企业创新扶持力度。围绕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领域,遴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具备领导全市行业发展潜质的企业,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具有核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型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制定龙头骨干企业评价体系,培育1家“五型”(总部型、上市型、品牌型、行标或国标型、高新技术型)企业。落实国家鼓励企业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2012-2015年安排创新城市创建专项资金1亿元,主要用于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培养,此后在绩效评估基础上逐步增加。在创新城市专项资金中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对科技初创型企业的扶持。培育企业科技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技术市场建设行动。加强网上技术市场建设,组团参加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活动,举办网上技术拍卖会,推动企业、高校院所和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向网上技术市场集聚,促进国内外科技成果到嵊州交易转化。完善科技市场服务体系。落实技术转让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发展各类技术转移机构,力争每年培育与推荐1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入省股权交易平台挂牌融资。加强科技中介组织建设,培育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科技中介组织建设,开展科技风险投资咨询、科技成果评估、科技信用等方面服务。
四是科技惠民促进行动。开展民生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在水资源保护、食品安全生产等方面实施国家支撑计划、省重大专项等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项目,开展养殖排泄物生态治理技术示范,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进程。结合“全国科普日”,举办网上科普节,组织“科普进社区、进基层、进农村”三进系列活动。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优化农业科技服务,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科研创新、为农服务。
五是创新平台整合行动。整合提升省级经济开发区,优化建成区,重点推进浦口新材料、新能源专项技术产业园区和三塘等新拓区块建设,努力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强区、新兴产业基地、现代科技新城。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根据产业发展新需求,盘活内部资源,引进外部资源,建设一批主要面向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活动的公共专业(行业)平台。大力发展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重点推进省级高新园区、科创中心三期工程等综合性孵化器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以产权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以产业为联系,形成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协同创新之路。
六是知识产权提升行动。开展规上工业企业“专利清零”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每年培育市级以上知识产权(专利)试点示范企业10家,全市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力争发明专利授权量2013年、2015年、2017年分别达到83件、108件、146件。加快专利成果转化,综合运用政府采购、市场培育、需求创造、风险补助等多种措施,推进本市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应用。
七是创新人才培养行动。创新人才引进理念,实施人才引进“零门槛”制度,完善人才柔性引进办法,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通过提供创业场所、设立创业基金、增设创业基地等多种途径,搭建创业平台,引导和鼓励嵊籍硕博士回乡创业,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举办海内外博士嵊州行活动,大力推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到2013年、2015年、2017年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分别达到2家、3家、6家。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专业技工的培养力度。完善企业吸引人才的激励政策,着力解决人才反映比较集中的突出问题,努力做到人才住房、社保和子女教育问题优先解决。
八是科技招商推进行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实施国家和省“千人计划”,加快实施“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和绍兴市“330海外英才计划”,拓展人才创业项目引进渠道,吸引更多创新创业团队落户嵊州,加速国际科技资源、先进技术成果向我市集聚。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引进团队式人才、核心技术、联合开发产业化项目为关键,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组建各种形式的创新载体,力争每年新引进共建创新载体2家,新实施创新或成果转化项目10项。加快推进中国厨具研发中心、中国微电机研发中心、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嵊州硅藻土研发中心建设。举办中国(嵊州)电机展览会暨高新技术交易会。
九是科技服务深化行动。通过双向选择,柔性选派市内外高校、院所100名以上科研人员到企业担任科技指导员,开展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发挥企业科技指导员“五大员”作用,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企业的对接,切实提高企业科技指导员服务实效。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带动社会科技投入加快增长。进一步强化创新绩效导向,完善创新投入。财政经费监督管理,深入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强化财政资金的整合、统筹和优化配置,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扎实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探索建立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服务中心,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
十是创新环境优化行动。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市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目标考核,制定出台乡镇(街道)、开发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意见。狠抓政策落实。结合实际,抓紧制定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的全面落实。培育创新文化。加强对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典型的宣传,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全民的创新热情。